魔法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詞語,中國的武俠和日本的忍者對西洋有多大吸引力,魔法就對東洋有多大的吸引力,所以你甚至能在國內的網絡小說裡找到魔法專欄。
劍與魔法幾乎可以是該模板約定俗成的核心,無論是國內的網絡小說,還是日本的輕小說、漫畫、以及動畫,這兩者幾乎都是結伴出現,很多時候還匯聚於主角一身。
但最開始的劍與魔法,其實跟你現在看到的有點不一樣。
最開始的劍與魔法,英文是Sword and Sorcery,而非很多人先入為主認為的Sword and Magic。
該詞語最早由英國作家邁克爾·摩考克於1961年創造,雖然他提出了“Epic Fantasy(史詩幻想)”一詞作為代替,但美國作家弗裡茲·雷伯認為Sword and Sorcery才是最合適的。
Sorcery一般會翻譯成巫術,雖然和Magic一樣都是代指那些超自然能力,但前者大多用於貶義的場合,後者則是完全中性的詞語。所以所謂的劍與魔法,最開始的核心立意其實是代表正義與邪惡,也就是用正義的劍去對抗邪惡的魔法。
但隨著創作歷程的推進,以及劍與魔法題材逐漸融入其他領域,魔法一詞也逐漸從Sorcery向Magic轉變,巫師與法師在不同的作品裡也有了不同的定義。
對於有魔法出現的動畫,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默認魔法的存在,規定好一套使用原則,另一種則是對魔法的原理和定義有詳細設定,會去解釋背後的機理,背後全是數理化,甚至還講究等價交換呢。
如今絕大部分的異世界穿越動畫都屬於前者,並且很多都是直接套用VRMMORPG的創作模板,只不過把虛擬的電子空間換成了“真實”的異世界罷了。這個真實之所以要打上個雙引號,就是因為它們甚至會直接出現系統提示音或角色數據面板等設定,包括在國內十分有人氣的《關我史事》也不例外。
雖說大部分觀眾其實都能接受這種設定,但當看到其中角色把明顯就是源自游戲系統提示的設定稱為“世界之聲”的時候,多少還是會感到有些兒戲。
解釋魔法,或者說對魔法進行詳細設定,會讓魔法從本質上變得合理嗎?其實並不會,因為超自然力量的本質是不會發生改變的,這些設定只會給觀眾一種“作者用心了”的感覺,只不過這種感覺有時候還是挺重要的。
比如說《從零開始的魔法書》,就以Sorcery和Magic為原型設計了一套世界觀。在很多作品裡,女巫或巫師(Witch、Wizard)是不會跟魔法師一起出現的,當他們一起出現的時候,大多會把前者列入黑魔法、死靈魔法的范疇,後者則列入元素魔法的范疇。
至於治療魔法,它往往會跟神的力量綁定,所以又經常被設定為最難使用的魔法,甚至是信仰魔法。
但在《從零開始的魔法書》裡,Sorcery則成了Magic的前身,女巫通過與惡魔達成協議,支付一定的代價讓惡魔發動能力,進而引發超自然現象,並稱之為魔術。
但女主角通過研究發現,惡魔所能使用的能力從一開始就是固定的,並沒有交涉的余地,因此她發明了跳過召喚惡魔步驟直接引發超自然現象的方法,並稱之為“惡魔的契約法則”,並簡稱為魔法。
在現實世界的神秘學范疇中,魔法也有很多不同的“法則”,其中一個就是動畫觀眾十分熟悉的等價交換。
煉金術和魔法一樣,長期作為古今中外神秘學中的常客,有時候它們甚至還是一體的,比如那些從來沒有見過火藥的人,就可能認為投擲炸彈的煉金術師是一名操控火焰的魔法師。
而到了奇幻作品裡,煉金術自然也就脫離了現實基礎,出現了許多架空的物質變換和規則,因此又能稱之為“魔法化學”,而等價交換就是魔法化學裡最常見的設定,本質就跟質量守恆定律沒有什麼區別。
但就算脫離了煉金術,單純的魔法也會有等價交換的設定。
比如老虛的《魔法少女小圓》,就把魔法和熵增直接圈在一起,把希望和絕望等價成能量的流動,在某個人獲得希望的時候,另一個人甚至是這個人自身也會產生同等的絕望,而引發希望和絕望的力量就正是魔法。
人的感情可以憑空產生能量,從而讓宇宙可以逆轉熵增的必然命運,雖然細節上有些不一樣,但這也算是大部分魔法作品裡的基本設定。
在《不正經的魔術講師與禁忌教典》裡,魔法的設定就十分約定俗成,通過強力的自我暗示引發潛在的力量,而固定的咒文則是高效的自我暗示手段。
很多魔法相關的作品裡都有類似的設定,畢竟這種設定還能用來拉開主角和普通魔法師之間的差距,簡單來說就是制造出實戰奇才和填鴨教育受害者,再進一步還能反過來演一套莫欺少年窮的戲碼。雖然設定的細節上不太一樣,但《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用的就是這種套路,只不過它把魔法和編程融合到一起罷了。
作為神秘學的一員,魔法可以跟真實的現象聯系在一起,從而給觀眾一種“合乎常理”的感覺。當然,創作惡化也可以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描繪出現實中不存在的世界——
最後就被用來寫爽文,因為就魔法本來就不合理,所以主角也不用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