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劍》,我喜愛的動漫作品之一;雖然作品沒有達到“七龍珠”、“聖斗士”、“幽游白書”、“灌籃高手”等作品的超高知名度,但是作為一部傳統的熱血動漫作品,依然算得上是良品。
大劍的故事主線簡單清晰,主要故事線都是圍繞主角克蕾雅展開,劇情上錯落有致,高潮迭起;從對戰西之莉芙路、到被深淵軍團團滅、對戰復活三深淵、和普莉西亞的終極戰,都是故事中的讓人情緒緊張,心潮澎湃的戰斗高潮節點;作者對故事線的節奏把握非常到位,讓觀眾不知不覺中就被故事牢牢吸引住,無法自拔。
但是只靠良好的劇情是很難打動觀眾的;之所以讓觀眾喜愛,更重要部分的其實是對劇中每個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無論是克雷雅、迪妮莎、米莉亞、還是莉芙路、伊斯力等深淵者,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戰斗風格,這讓作品整體更加飽滿,充滿魅力。
當然今天其實不是來寫文章誇贊的,畢竟作品地位已經極高了,無需太多贊美;今天是想要探討一下:如果沒有把漫畫制作成動畫片,還會不會成為經典?
大劍的作者 八木教廣(広),我個人覺得他的畫工其實放在日本雲雲眾畫家之中,只能算中檔,女性角色形體上還勉強過得去,一旦涉及男性角色,感覺是一個工廠流水線生產的大貨,身體弱雞、臉部過於類似,沒有辨識度;
流水線的男人,流水線的臉。
在臉部辨識度上井上雄彥的畫工是比較強的,如果灌籃高手裡面把不同人物的眼部截圖拿來辨認,應該大部分都能認出來。眉毛的長度、高度、彎曲度配合上不同的單眼皮、雙眼皮、眼角高度和雙瞳間距都可以組成不同的臉部結構;
上圖的眼睛屬於誰,相信大家應該很容易就認出來誰是誰吧。
不過大劍就有點悲催了,別說眼睛截出來讓人辨認,如果不加頭發,就是整張臉拿出來辨認,都未必知道誰是誰,這就是細節把控上的水准。
你知道上面7張臉分別是誰嗎?
更加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人人都長著一張內收的下巴(拜托你們先做個牙齒矯正好嗎?)
大劍漫畫其實看前面2集的時候是有點無聊的,需要有點耐心,到第四集開始就會好很多,隨著故事慢慢地展開,戰斗場景漸漸增多,主線漸漸清晰,後面故事十分的精彩。
打斗方面,作者把控的也不是特別好,打斗中“力”的發出和觸達都表達的莫名其妙,有的畫面有,有的畫面沒有,有些時候表現的很唐突,有時候又顯得很無力。這點鳥叔把控的就非常完美。
鳥叔在打斗方面,如果著重要突出“力量”感時,往往會有蓄力動作的畫面。
如果要突出“速度”感,就直一個接觸動作完成,接觸瞬間的畫面采用極強的張力,這樣表達速度效果十分強烈。
觀眾在看完上一個畫面之後,看到後面一個畫面觀眾一下子也會反應不過來,內心會發出一聲“我草”,這種突如其來強烈的畫面感讓觀眾產生速度很快的錯覺。
力的觸達同時對手極具張力的受力表達
而大劍的動作采用的畫面顯得很隨意,更多地靠觀眾自己的想象來填補。
舉個例子:比如對戰聖城的僵屍,克蕾雅急速前進並斬下僵屍怪的手臂,只展示了迅速靠近的畫面和斬斷手後的畫面,中間動作如何?不得而知;而動畫版則把蓄力加上,做了補充之後更為流暢。
漫畫中切掉聖城僵屍怪物的手
動畫片中對於蓄力動作的補充畫面幀
上圖便是動畫中加入的蓄力動作幀。
斬手聖城僵屍的動作
再舉個例子:迪妮莎面對NO.2~NO,5的討伐隊的時候,其中一個眾人合擊的畫面,漫畫中是突刺入畫,畫中只有劍鋒,隨後迪妮莎跳入空中,第一張來的莫名其妙,第二張顯得沒有張力。
而在動畫中則增加了舉劍的蓄力動作,並改為斬擊破壞了地面,讓畫面更有沖擊力。
並且作者還十分喜歡偷懶,很多最終一擊都用同一種畫面表達方式結束,並且被斬殺者傷痕的產生和擊殺者的動作之間,沒有很強的關聯性,“斬殺之後如何變成這樣的動作?”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一擊必殺了,其他的只能自行腦補。
當然值得肯定的是在一些深淵者畫面中還是表現的非常具有耐心,畢竟深淵者畫起來還是挺復雜的很有難度的。畫面復雜的作品也很容易成為經典,比如劍風傳奇,聖斗士星矢(聖斗士的黃金聖衣真的復雜,而且還很有設計感;所以打斗畫面簡單化也不影響他成為經典漫畫了。吐槽一下聖斗士的打斗:一攤手——大喊一聲“鳳翼天翔”——對方撞牆栽倒——閉眼帥氣發言——對方起身——驚呆一下——繼續戰斗),不好意思有點偏題了。
大劍在動畫化之後,動作上和畫面連貫上性問題都解決了,補充了起始動作和收尾動作,讓畫面和畫面之間的銜接過渡也更加流暢,動畫片的加持讓作品增色不少。如果作品沒有動畫化,《大劍》可能只能算是良品,沒辦法達到經典;《進擊的巨人》也是動畫化之後成為神作的,典型地看著漫畫慘不忍睹,做成動畫眾神拜服。
那你們覺得大劍如果沒有動畫化,只是靠漫畫作品,能不能成為經典呢?你看的是動畫還是漫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