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二次元文化都被外界下各種定義,被標記著各種各樣的標籤。而隨著網路快速發展,二次元文化得到更加寬廣的傳播平臺,人們對待二次元文化也愈發嚴苛。

二次元的領域非常廣泛,其中以遊戲、動漫為主涵蓋著多個方面,而從二次元本身來看,帶有現實與非現實屬性。這使得二次元在很多人看來是個可以天馬行空,構建美好國度的美好世界,令人神往。

在廣東就有一名男國中生,沉迷二次元不能自拔。他每天窩在家裡與動漫為伴,三年來家門不出不邁,抱著手機度日,荒廢學業不止最後竟乾脆直接辦理休學。孩子沉迷二次元到這個程度,可急壞了家中母親,可不管家長如何對其進行說教,都始終起不了一點作用。

最後,該國中生母親無計可施,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心理醫生上,帶著孩子去尋求幫助。可是醫生面對于這樣的情況也表示束手無策,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本來是件好事情,但是這份喜歡一旦超過了尺度就會變成沉迷。母親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怒其不爭,痛心之余又恐孩子成為社會累贅。

對於青少年來說,二次元所營造的美好世界對在現實生活中飽受各種壓力的他們來說,是「避風港」一樣的存在,也是心靈的一方淨土,有著致命的誘惑。在二次元這個斑斕的世界裡,沒有枯燥的教科書,沒有「堆積如山」的作業,沒有煩人的教導主任。

他們可以跟著主角們開啟「多姿多彩」的人生,開展一段奇幻的冒險之旅。他們可以在二次元裡肆意揮灑青春,現實中自身或者被附加的煩惱都可以拋之腦後,在精神世界裡釋放自己。

但這一切在廣大家長看來,喜歡二次元的孩子更像誤入了歧途,浪費時間不說還被「摧殘意志」,玩物喪志。在家長心中認為,二次元只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本身不具備識別的功能,對於承載、傳播的文化它無法進行篩選,更別談要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這就導致了心智尚未成熟或自製力不強的青少年,容易受「糟粕」所影響,樹立錯誤的價值觀、模仿不可取的行為。所以,當二次元文化與青少年的教育碰撞,為了家長更傾向于把過錯推到二次元上,使得二次元逐漸變得「妖魔化」,更甚者直接把二次元當成一種「可怕的」病毒細菌對待。

二次元並不是十惡不赦的文化,孩子沉迷二次元,抗拒上學要說責任全在二次元上實在過於武斷,說到底與孩子的自製力離不開關係。
孩子被二次元裡的繽紛迷了眼難自製,分不清現實與虛幻,除去孩子喜歡二次元裡面的人物形象性格這樣表面的原因,往深層次思考,是否孩子想要逃離現實生活,尋找精神寄託。

現實生活很多沉迷二次元的事例中,絕大多數是由於缺少父母監督陪伴導致的。很多家長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對於正在成長發育的孩子來說很難做到自律。
孩子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心,正值探索求知同時也是愛玩的年紀,分寸拿捏他們並沒有一個標準衡量,而家長如何教導、監督顯得尤為重要。
「小孩子能有什麼煩惱。」很多家長在心裡這麼覺得,認為生活的重擔都在家長身上,孩子無憂無慮,只管把學任務放在第一位,其他的都不需要顧慮,但是家長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敏感。

孩子也會因為學習沒有方法沒成效而困擾,也會因為怕面對沒有達到家長期盼失望的眼神、言語,也會因為無法適應新環境而想退怯等等。這一切都讓孩子彷徨,沒有得到家長的正確疏導的他們容易產生逃到二次元去的想法。

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一味以不上進去責怪孩子,或者採取強制手段把孩子與網路隔絕,往往只會適得其反。但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雙方也沒有做到理解與體諒,矛盾只會激化,容易出現偏激行為。
對待孩子沉迷二次元荒廢學業諸如此類的事件,需要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及疏導。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是關鍵。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對於事情的利弊影響都只是從書本上或許別人口中的一個模糊的概念,他們不曾有家長的社會閱歷。

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對孩子進行說教,沒有經過社會洗禮的他們很難做到理解,而孩子的辯駁,在家長看來無疑是幼稚的言論。在此基礎上的溝通,成效微乎其微。
家長于孩子不應只是人生中的嚴師,必要時候更應當是為孩子排憂解惑的益友。常說溝通難,家長何不嘗試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把二次元當作兩者的溝通橋樑。既然孩子暫時沒能達到家長的思維高度,那麼家長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他們可以理解的范圍內去進行交流。

另一方面來說,家長出於關心、教育的角度瞭解孩子的喜好,用」共同「的愛好取代飯桌的沉默,能拉與孩子間的距離。同時,家長也能為孩子明辨接收到的文化知識有益與否,真正參與到孩子成長的教育中來,把孩子對二次元的喜愛調節到一個可控狀態,主次分明。

沉迷二次元不能自拔荒廢學業青少年,其實,他們也只是個缺少關愛,去二次元尋找精神慰藉的孩子。外界給他們貼上不上進、自甘墮落的標籤,但他們等待的不該被放棄的結果,他們需要家長陪伴、疏導回到現實中來,去尋找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