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化、崩壞、反轉化這三者之中,黑化應該是最沒有排面的一個,畢竟這能力在我國中小學生群體裡的持有率就特別高。
這三個詞語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相互之間又有明顯的區別,鑑於某些大家都很清楚的原因,黑化這個詞語在二次元文化的年輕受眾群體中有著相當高的人氣。
畢竟俗語有雲,黑化強五倍,洗白弱三分,年輕時誰不喜歡強大而又苦大仇深的角色呢?
從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死火海年代開始,直到如今黑化角色的高人氣狀況仍然持續,只不過這些長篇少年漫往往需要劇情走了一大輪,才會讓黑化這種大殺器登上舞台,因此才讓其他作品“佔得先機”。
黑化一詞的具體含義,是指角色受到外界的強烈刺激後,精神狀態發生劇烈變化,變得充滿攻擊性和破壞欲,從而做出原本絕不可能做出的諸多行為。
從定義層面來說,誘發角色變化的強烈外界刺激,角色前後產生落差明顯的變化,以及角色產生變化後導致嚴重後果,是組成所謂“黑化”的三大關鍵因素。
當然了,如今許多日常動畫裡也經常玩黑化梗,這些玩梗的黑化自然不可能嚴格符合上述幾個特點,但一般也會被歸類到黑化的例子中。
2001年的《數碼寶貝03:馴獸師之王》中,加藤樹莉這個內心纖細敏感又有著心裡創傷的角色,在獅子獸死後變得判若兩人,如果按照嚴格定義來看的話,她就是動畫裡最早出現的黑化角色——如果喪屍暴龍獸不算的話。
但關於“動畫裡第一個黑化角色”的討論其實已經是後話了,因為比起這個尚且還有爭論的問題,帶出黑化這個概念的作品反倒十分明確,那就是2004年問世的PC平台文字冒險游戲《Fate/stay night》。
在Heaven’s Feel線,也就是間桐櫻線裡,間桐櫻從精神到外觀由內而外地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就連從者也遭到聖杯的污染而發生反轉,官方將這一變化命名為Alter化,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反轉化”。
但由於《Fate/stay night》最早的TV動畫並沒有間桐櫻線的內容,並且動畫播出的時間還是2006年,所以在部分動畫觀眾眼裡,黑化這一概念也可能是出自2007年的游戲改編動畫《School Days》,也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日在校園》。
《School Days》的游戲問世於2005年4月,而在2005年3月底完結的漫畫改編動畫《舞-HiME》,以及7月開始播出的游戲改編動畫《SHUFFLE!》中,也有類似的黑化角色出現。
與此同時,《School Days》和《SHUFFLE!》也是病嬌這一屬性開始流行的導火索,此後的日本二次元文化市場需求,開始逐漸從單純的外觀追求轉向內在性格的刺激,傲嬌、病嬌以及黑化等要素開始大行其道。
從這兩個例子身上就可以看到,黑化和病嬌這兩個屬性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但兩者之間其實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黑化不一定能稱為病嬌,而病嬌也不一定就是黑化的結果。
關於這兩者的區別,《未來日記》的女主角我妻由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有時候這需要從觀眾的上帝視角去看待才能做出正確的分類,而關鍵就在於上文提到的黑化三大要素,也就是受到強烈的刺激和隨之而來的人物性格大幅變化。簡單來說,黑化可能是暫時的,但病嬌卻很可能是永遠的。
實際上比起病嬌,黑化反倒更像是“得病”,而病嬌中的“病”其實是在描述一種持續的日常行為。
所以有的人把柴刀龍宮禮奈和鋸子桂言葉跟我妻由乃並列為黑化代表,這其實是不對的,我妻由乃的病嬌性格並沒有前後落差而是始終如一,也就是說她從一開始就是黑的,並沒有“變化”這一過程,自然也不能稱之為黑化。
在黑化和病嬌這些屬性流行起來之後,有的觀眾開始追溯二次元文化歷史,想要看看早期的作品裡沒有符合定義的角色出現,只是當時沒有流行起來。
比如說病嬌這一屬性,就被追溯到了《哆啦A夢》1971年的9月連載號,劇情中出現了一名對大雄抱有極端執著的女機器人。而大雄在水田版TV動畫的122集《化身博士》裡,也出現了符合黑化定義的黑暗人格,不過那已經是2008年的事情了。
從這些例子中也可以看出,那些二次元愛好者口中的萌屬性,往往只是為了方便交流自然而然出現的新詞匯。
類似的設定其實在這些新詞匯流行起來之前就已經存在雛形,說到底只是對創作手法的一種歸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