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學習、推廣。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俗話常說病從口入,此話不假,非典是吃野味得的,這次也是。傳染的也是如此之快,這不禁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的餐桌習慣真的合理嗎?我們很少會有家庭成員一人一份分完菜再吃的情況吧,大家應該還是以「合餐制」為主要的生活方式。

說到這給大家科普一下所謂的分餐制和合餐制都是什麼意思吧。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分餐制:分餐就是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合餐制:合餐又稱共餐就是一桌人圍坐在一起,沒有公筷,想吃什麼就用自己的筷子夾來吃,也是現在最常見的形式。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如果你去過日本或是去吃過日料,你一定會發現,每一份定食都是一個人正正好好的量,即便是一個人吃也是大大小小的盤子擺了一片。這就是分餐制,日劇里也很常見,妻子在家做好飯會在廚房平均分成家庭成員數的量,各人用各人的餐具,從不混用。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分餐制可不是西洋國家專屬的制度,在原始社會時,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應該是用的分餐制。那時候的食物很寶貴,分餐制能夠儘可能保證公平,也能夠保證每一個人都有份,並且最大可能降低因為哄搶食物而產生的爭鬥,這也是出於人類捍衛自身權利的本性。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其實分餐制的文獻能夠追溯到商代。據歷史記載,商周秦漢都是實行分餐制,即一人一案。魏晉時代,北方少數民族的「胡床」開始進入中原地區。胡床又稱交床,類似如今的摺疊椅而無背。隋唐五代,出現了更加方便舒適的大椅高足,杯盤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擺在桌上,逐漸形成了每人圍坐一起的合食方式。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合餐制正式形成於宋朝,經濟發展、社會風氣的革新、瓷器燒造技藝的提升都起到了推動作用。宋代人民富庶,三餐制的確立與推行使得吃飯不僅為了吃飽更成為了社交工具,食物種類的豐富、烹飪方式的多樣化都使合餐製成為最佳的聚餐形式。高足家具的出現,使垂足坐逐漸定型為主流的飲食體態。商業的繁榮使民間經營突破了之前明確規定的區域範圍,從而促使酒樓茶肆為代表的餐飲業蓬勃發展。瓷器燒造技術的提升,使得更多、更大的食用器皿得以出現,並促進了飲食美學的發展。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當代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普通家庭也能擺上幾道菜肴,共餐在普通家庭里普遍推廣並接受。隨著第三產業特別是餐飲業的空前發展,人們在外聚餐、請客的機會增多,共餐文化再次升溫,成了城市裡美麗的一道風景線,也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進餐常態。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而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帶來了很大的健康隱患,一桌人各自用筷子去夾碟子裡的菜,去揀碗里的肉,一個個唾沫飛濺,口水橫流,碗碟里沾上每個人的口水,口水交融,促進病菌傳播。有很多細菌病毒就在這筷與筷的碰撞中,悠然自在的傳播出去。

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有病毒、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最常見的感冒在共餐時也會傳染。還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腦膜炎球菌、結核桿菌等均可傳染。其中,在人群中傳播最多的是B肝病毒和幽門螺桿菌。得過這個病的人都知道,大夫給你開完藥之後會再三強調一家人千萬不要共碗共筷。這次的疫情也是,接觸傳播也是其傳播途徑之一,扼住一個是一個。

疫情之下的思考:日本常年實行的分餐制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從衛生角度而言,分餐制則是一種更加文明、更為科學的進食方式,是飲食方式的進步。面對一起一起的重大疫情災難,要痛定思痛,檢視自身,不僅需要戒除「舌尖任性」的慣性,還需要丟掉「萬筷齊發」的習慣,更需要改良「熱鬧聚餐」的方式。要力所能及地消除共餐隱患,因為共餐時誰知道誰有沒有傳染病?因此,推行「分餐制」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進步,「分餐制」並不會降低「熱情待客」的宗旨,而是公共衛生安全的需要。